《交汇点》:“党建+产学研”双向赋能新质生产力: “红色引擎”驱动校企融合破题

日期:2025-04-08 来源:自动化学院

在智能工厂的机床轰鸣声中,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的党员教师们,与中电鹏程的工程师并肩站在生产线旁,讨论如何优化芯片封装的加工算法——这场特殊的“主题党日”活动,没有会议室里的照本宣科,取而代之的是技术路径的激烈碰撞。当高校的党旗插在企业的创新前沿,党建的“红色引擎”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势能”。

“书卷青”遇上“工装蓝”:主题党日开在生产线‌

中电鹏程的智能装备车间里,一场校企对话正在进行。自动化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周磊教授指着正在调试的智能视觉检测设备发问:“这套系统的误差精度能否再提升2微米?”企业技术骨干小王立刻掏出平板电脑调出数据模型:“我们正在攻关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听说自动化学院测控专业在这一领域有多年的技术积累,获过科技进步奖,希望能和你们一起攻关,早点突破”。

这一幕被自动化学院刘汉忠书记称为“党建联建的化学反应”:“过去校企合作容易‘一头热’,现在通过支部共建,党员技术专班直接对接企业需求清单,把组织生活会开成了技术研讨会。”活动当天,双方不仅签署了党建共建协议,更挂牌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未来将围绕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等领域联合申报3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从“任务清单”到“联合攻关组”:党员先锋在行动

在中电鹏程的研发实验室,一张“智能装备核心技术投入方向表”引人注目:超高精度运动控制、工业互联网安全架构、ARM工控模块国产化——这些科研技术难题,如今成了校企党员联合攻关的“任务清单”。

“党建联建不是走形式,而是要让高校和企业党员成为技术攻坚的先锋队。”中电鹏程副董事长张志勇指着正在测试的半导体封装机器人说,“这套设备过去依赖进口,价格高维护难,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校企联合研发,将成本降低一半,还能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团队。”据透露,首批由高校党员教师领衔的“智能视觉处理”“运动控制算法”2个攻关组已入驻企业,预计年内形成3项专利成果。

企业算的经济账,高校则考虑人才培养。自动化学院院长黄家才算了一笔“育人账”:“我们计划3年联合培养30名智能制造领域研究生,学生从研二开始就进入校企联合项目组,企业工程师将深度参与项目指导——这才是真枪实弹的人才培养”。

“校企旋转门”如何转动?政策引领下的长效机制‌

这场校企联建的背后,是多方政策的同频共振。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明确要求“推动党建与产教融合深度绑定”,江苏省“制造强省”战略也将“智能装备”列为26个重点产业链之一。中电鹏程副总经理王鸣昕透露:“南京正在建设智能制造名城,我们的合作项目已纳入江宁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库,重点开发高精度集成电路 BGA 封装 3D 视觉检测装备并实现应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协议中的“三个一”机制:每月一次技术对接会、每季度一场联合党课、每年一轮人才互派。这些脚踏实地的措施,让校企合作避免沦为“一阵风”。正如研究生小林在参与设备调试后感慨:“过去觉得读研就是仿真调试发表论文,现在才知道,读研是真正解决企业生产线上的难题。”

党建搭台,唱好产学研“大戏”‌

当高校实验室的论文数据遇上生产线的实际工况,当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党员教师的科研专长,这场党建联建的价值已超越活动本身。据江苏省工信厅数据,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超8000亿元,但“高校成果转化率不足30%”,数字的背后是巨大的需求鸿沟。南京工程学院与中电鹏程的探索,或许提供了一条校企党建的新思路:通过支部共建形成“平台共享、项目共研、人才共育”的闭环生态;企业提供真实场景和设备,高校输出科研精兵和技术专利;用党建协议固化合作流程,确保产学研融合可持续。

正如现场一位老工程师的感叹:“这些年见过太多校企合作‘雷声大雨点小’,但这次看到项目扎实推进,党员带头攻关,看到了校企合作的希望!”( 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 林健)

新闻链接: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3d72d6828e4f4cca8a1fac4237f2ff18/PruVlihzxMQ5LSuz/1